故事講述的是1597年10月26日,朝鮮名將李舜臣在鳴梁海峽以12艘板屋船擊退日艦330餘艘,創下世界海戰史上的一個奇跡。李舜臣改良創新了大型戰船“龜船”,甲板堅苦機動靈活,在抗擊日軍的戰鬥中發揮了巨大作用。而李舜臣在此次海戰中其實已經被國家放棄,要打一場看似沒有勝算的戰鬥,而他卻秉持著”必死即生,必生即死“的信念,率領手下的士兵將恐懼化為勇氣,以少勝多打了一場勝仗,令人歎為觀止。
中國明朝時期,作為大明王朝附庸國的朝鮮受到日本倭寇入侵。一代名將李舜臣親自率領僅存的12艘戰船,出兵迎戰日本的330餘艘龐大的艦隊,他利用鳴梁海峽潮汐效應的天然優勢,最終擊敗了進犯倭寇,創下世界海戰史的奇跡。這在國內出版的曆史類暢銷書籍《明朝那些事兒》中都進行了重點講述,而李舜臣也成為韓國的民族英雄受後世敬仰。
曆史誤區
韓國自從六七十年代經濟崛起以後,竭力去中國化。為了增強民族自豪感,不惜篡改或扭曲曆史。鳴梁海戰的確是朝鮮人自己打的一場海戰。也是以弱勝強。但是韓國曆史把他渲染成壬辰抗倭戰爭的轉折點,說他對勝利起到了決定性作用,就太言過其實了。當時,朝鮮軍備極度廢弛,以至於日本從釜山登陸,十九天後就以攻陷漢城。又一月陷平壤。兩月不到,朝鮮八道盡失。朝鮮宣宗李昖倉皇逃亡大明寬甸堡(今遼寧省丹東市寬甸)避難。 若無明朝大軍千裏馳援,即使李舜臣全殲了倭寇海師,朝鮮也難逃亡國滅種。火候不足,暫停營業!
相關資源: